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舉全國之力,派7000軍隊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因功被封為諸侯,自此時開始,秦國正式成為一個天下公認的諸侯國。 隨后經過歷代君主的親赴后繼,勵精圖治,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統的王朝——秦朝。
秦國位于其他六國的西部,原本只是西方一小國,土地全是一點點從戎狄部落的手里面搶來的,與游牧民族的長期作戰,使得秦國的軍隊戰斗力整體上強于其他六國。 再有商鞅變法的軍功制度,更是讓秦國的軍隊成為「虎狼之師」,從將軍到每一個士兵沒有一個是「湊數」的。
除了外部的擴張和內部的改革,秦國也提高了關中盆地的產能,對于秦國鞏固原有的經濟基礎大有幫助。而這一系列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鄭國渠。 這一條雄偉的水道,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提高了關中的農產量,被秦國的百姓奉為水神。
《秦律》記載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補給,有這樣強大的后勤補給做保障,秦軍才得以數十萬披甲長期南征北戰。 當他們出征時,除了手刃武器,往往還會攜帶兩個礅餅,前胸置一,后背置一。
礅餅,長過兩尺圓厚猶如鍋蓋,為便于征戰攜帶軍糧,秦人集中烙制了這又大又厚的面餅分發給士兵,用牛皮繩在面餅上穿孔,掛在前胸后背, 作戰時亦不卸下,變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所以,礅餅後來就叫為:鍋盔。
在戰場宿營地,秦軍可以幾天不用舉火做飯,只吃鍋盔。而且在戰況緊急來不及做飯和配給時,鍋盔這種干糧無疑是秦軍遠征時的首選,既好吃又便于攜帶,還不易變質。 這大又厚的鍋盔,不僅是軍糧,還成為士兵的第二生命,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
當交戰激烈軍中沒有鍋碗瓢盆時,秦軍士兵們會把自己的軍盔當鍋,架上柴火,取來面團放入就能烙起來,直到水分蒸發掉,外皮變微黃,內瓤干香。 繼而也減少了炊煙的生成,使軍隊的行動更加隱蔽,其他國家在這一點上就已經輸給秦軍。
賈平凹的長篇小說《高興》中曾寫道:「秦為什麼能滅六國而統一中國?飲食怕是起了大作用。 妳想想,秦兵烙一片鍋盔揣在懷里,走到一個地方掰了煮羊肉湯就可以吃,而那些南方國家的兵淘米呀洗菜呀,炒個這樣燉個那樣,還沒做熟呢,秦兵已經殺到眼前了。」
雖然只是調侃,但鍋盔這一軍糧確實幫助了秦人一同六合。秦人的鍋盔也自此傳承了下來,比如有家人遠行時會烙好幾張鍋盔作為旅途的干糧; 在家中有喜事的時候,即便再窮,也要烙幾張鍋盔,并切成一牙一牙的小塊,全村挨家挨戶地饋贈分享喜悅。
從先秦至今,縱然有千百種美食頻頻來襲,鍋盔還是能夠頑強地存在著, 那足足有幾公分厚的,是詮釋著秦人的豪邁與陽剛,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符號,延續著秦文化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