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恐怖地方?在很多演繹明代歷史的古裝劇中,動不動就會將一些女子發配「教坊司」,接下來便會看到女子們寧愿自盡也不肯去,因為教坊司其實是明代的官辦妓院。 但是在明朝之前,教坊,一個高雅的機構。
唐高祖李淵初建唐朝時,在皇宮中設內教坊,只培訓宮中宮女,讓她們學習宮廷歌舞樂器,以供廟祀宴饗之用。用現在的語言解釋,就是由國家財政供養的成建制的文藝事業單位,是吃大唐財政飯的專業演出團體。
直接管理內教坊的機構為太常寺,它是古代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時改稱太常。漢以后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 古代太常寺這個單位的職責,在《隋書·百官志》是這樣說的:「太常,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
在武則天時期,女皇將內教坊改稱云韶府。唐中宗時又恢復舊稱,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將內教坊設在蓬萊宮旁邊,又增設外教坊四處, 兩個在洛陽,兩個在長安,并使教坊直接由宮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領導,不受太常寺管理。
唐玄宗是一位音樂天才,被譽為「戲神」、編霓裳羽衣曲和舞蹈,還曾創作過近百首鼓曲。 所以他設立外教坊,為大唐培養音樂舞蹈人才,教習、排練歌舞散樂,吸引了很多想成為「藝人」的平民家孩子們的報名,而且這些藝人依其地位及技藝高低分成不同等級。
一般的女藝人稱「官人」,較高級女藝人的稱作「內人」或「前頭人」,平民人家進入的女性要學習各種樂器包括琵琶、箏、箜篌等樂器,被稱作搊彈家。 對于這些藝人而言,教坊司只是一份工作,擁有人身自由,如不想再從事演藝事業的男藝人,或是想嫁人的女藝人,完全可以自行離開。
除了玄宗酷愛音樂設立教坊,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平定韋氏家族集團時,他的散樂人成為他發動政變的前鋒力量, 例如當時一名「長九尺,力能倒曳牛」的散樂人,拿著挑帷幕的桿子就跟著李隆基闖進皇宮,功高卓著。
這些身懷絕技且忠心耿耿的散樂人,為李隆基立下汗馬功勞。所以當李隆基登基后,就禁止了散樂人在民間演出,其實是為了掩人耳目。 他可以隨時派內教坊的散樂人到特定地方搜集情報,任務結束時,再暗示或明示該地地方官將散樂人抓捕,遣送回宮中。
宋代教坊的作用與唐類似,北宋初年朝廷在汴京設置了教坊,分為四部,後來宋平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來許多新的樂工,教坊規模得到擴大。 至于金、西夏、元等朝也承襲唐制,在宮中設立設教坊司。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痛恨奢侈、腐敗的官場風氣,禮儀樂舞機構一律從簡,再經過朱棣趕走侄子朱允炆建文帝,誅殺方孝孺十族,而死難者的女眷, 據《明史·刑法二》記載:「妻女髮浣衣局、教坊司......」從一刻起,教坊司就變成了無數女性的噩夢。
所以在明朝之前,教坊司一直就是個管理宮廷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 作為國家力量支持的藝術組織,教坊一方面將民間音樂帶入宮廷,另一方面對于藝人藝術水準的提升也有所貢獻。當王朝衰落時,常有不少藝人從教坊流入民間,將原本宮廷的音樂傳入民間。
再回首唐玄宗時期的盛世長安,培養出無數音樂藝人的教坊,當耳邊響起《霓裳羽衣曲》時,可能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已不僅僅是那迷人的歌舞, 還有那群耳聰目明的演員——他們正在搜集場內場外的信息,交織一個情報,或許背后還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情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