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24歲杜甫走過泰山時,年少輕狂的他大手一揮就能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當時間來到上元二載(公元761年)時,49歲的杜甫在草堂,看著自己剛建好的房屋被大風所破,無奈的寫下:「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杜甫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可是為什麼在24歲寫下的詩會如此的「李白」?但又在二十五年后,杜甫就被現實生活磨平了棱角,變成了一個「愛哭鬼」。他在寫下這兩首詩時,分別是怎樣的心境呢?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官宦家庭,叫做京兆杜氏。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是杜甫的爺爺,所以他常常會說「詩是吾家事」。 杜甫七歲時就會作詩,而且一開口便是詠鳳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把家族的優秀基因發揮到了極致。
十四五歲的時候杜甫就「出游翰墨場」,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他參加了詩人協會,跟文壇的人不斷地交往。 盛唐時的詩人,二十歲左右時就要「漫游」,這在讀書人中成為一種風氣,叫「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十九歲那年,杜甫從河南鞏義出發,直下江南,漫游吳越。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杜甫在旅行歸來后便去了長安參加科舉,雖然名落孫山,但瀟灑杜甫根本沒把落榜當一回事,再一次收拾行囊仗劍走天涯。 來到五岳之首的泰山,他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宣言,自信豪邁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喜歡馬匹,看到入眼的駿馬就能脫口而出:「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當騎上駿馬奔騰時也能寫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天寶三載(744年),杜甫遇見了自己的偶像李白,杜甫對李白赤裸裸的愛,寫在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杜甫就這樣隨心所欲的玩到了34歲,任由自己一味地躺平。直到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杜甫第二次進長安參加科舉, 可是偏偏他遇上了「史上最大考場鬧劇」——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對唐玄宗謊稱「野無遺賢」,于是整場考試,包括杜甫在內,無一人被錄用。
從這一年開始,命運終于開始對杜甫露出了猙獰的獠牙,他鐘情的「學而優則仕」的理想破滅了。他將妻子兒女放在郊縣,自己開始了在長安飄蕩近十年的生活。 白日跑斷腿的去找工作,夜晚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苦苦央求:「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直到四十三歲時,杜甫才被朝廷授予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其實就是個看大門的,負責看管兵器庫。 可是杜甫怎麼也不會想到,剛剛找到工作,自己又迎來了人生中一個拐點——安史之亂爆發!大唐,褪去了盛世的最后一抹余暉。
杜甫攜老帶幼匆匆逃難,一路上看到老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潛伏在他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徹底爆發,幾乎天天作詩,最有名的就是《春望》和《石壕吏》等。 四年后,幾經周轉的杜甫逃入蜀中之地成都,朋友嚴武在城西浣花溪畔給他幾畝地,讓他開荒耕種。
上元二載(公元761年),杜甫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可是到了八月,大雨接踵而至,一場陰風襲來,給杜甫的茅屋剃了個光頭,衣衫單薄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吹過江去。在徹夜難眠中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自身尚處在艱難困苦之中,卻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杜甫再也不能重回二十五年前的那個自己。
每個人從杜甫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年輕過,狂過,野過;也挫折過,失敗過;也經歷過中年危機,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但同時你也能在他身上看到那份「青年氣」——永遠有一顆火熱的心,無論世道多麼艱難,生活多麼不易,他 一直都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