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勸降壯烈赴死!顏真卿:不要以為我只會寫書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繁華一時的大唐帝國處在風雨飄搖的前夜。平原太守第一個時間宣布全郡戒嚴,并勇敢豎起「勤王」大旗, 接而又聯合十七個郡在同一天同時宣布效忠朝廷。很快勤王軍就聚集了20萬兵馬,奉平原太守為總盟主——顏真卿。

在歲月的洗滌之下,我們似乎只記得顏真卿是位成功的書法家,但人們同樣忽略了顏真卿是一個標準的唐室好臣子,人品道德更堪稱完美。公元709年,顏真卿出生在長安, 顏真卿五世祖是南北朝時的顏之推,以《顏氏家訓》流傳于世。所以顏真卿一出生,便是天之驕子。

在唐朝時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人,書法之風頗盛。顏真卿的書法天賦非常高,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為了精進自己的書法,甚至棄官投到張旭門下潛心學習。 最后,以集兩大家之長,顏真卿自己融匯貫通,終于開創了一代名體——顏體。

不過,顏真卿并不滿足于成為一個書法家,他最大的志向,仍然遵循了顏之推以來的家族傳統:充實才學、端正操守,成為一個對國家有實際用途的人才。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歲的顏真卿就中了進士,但無奈他的仕途是比較坎坷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人耿直清廉,常常直言批評長官。

到四十歲時,顏真卿才出任殿中侍御史, 不惑之年的他依舊 在朝正色直言, 面對玄宗時期在朝堂上只手遮天的楊國忠,公然與之較勁。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楊國忠將顏真卿排擠出京師,擔任平原太守。但這無意中也讓顏真卿有了成為地方大員的機會。

因為平原郡屬安祿山轄區,顏真卿上任后快就看出其的狼子野心,便在暗中加以防備。他借口防洪防災的需要,派人疏浚河道、高筑城墻、招募壯丁、囤積糧草。同時在業余時間,不忘約上一群文人朋友,喝喝酒、寫寫詩,展現出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降低安祿山的警惕性。

終于!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由于河北離安祿山轄區最近,自叛亂一開始,河北二十四郡官軍嚇破了膽,降的降,逃的逃。 唐玄宗知曉后在朝堂上急得直跳腳:「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

直到臣下來報:「平原郡死守不降,且平原太守派司兵參軍李平專門趕到長安,說太守已盡起全郡之兵,效忠勤王。」此時的玄宗并不知平原太守是何人?經人提醒,方知顏真卿。 玄宗說道:「我平時真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原來他做的事竟這樣出色!」那一年,顏真卿46歲。

這時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原本只是一介書生的顏真卿,瞬間就完成了角色轉換。 顏真卿率領著河北起義軍從后方牽制著安祿山的兵力,緩解了潼關和長安的危勢,立下大功。而同為顏氏一族,顏家的子孫在這場關乎大唐國運的平叛戰中,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太守,他和自己的堂弟一樣,誓死抵抗叛軍。但就在抵抗的第二年時,常山危急, 顏杲卿向王承業求救未果,他率領部下頑強抵抗幾日幾夜,直到彈盡糧絕,城破被俘,顏杲卿一家三十余口被俘。

在營中顏杲卿痛斥叛賊,安祿山大怒,下令將顏杲卿「節解」——那是一種將人四肢骨骼肢解的酷刑。常山一役,顏氏家族三十余人為國捐軀,包括顏杲卿、其子顏季明、顏杲卿的外甥盧逖等。 得知此噩耗后,顏真卿無暇沉溺于悲痛之中。

兩年之后,戰事稍緩,顏真卿托人尋找自己親戚的遺骸,最終顏杲卿一家三十余口,只被尋到了顏季明的一顆頭顱。 面對自己侄子的頭顱,顏真卿悲憤難已,寫了一篇不到300字的祭文,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當安史之亂終于被勉強鎮壓下去,唐王朝起死回生后,因顏真卿勤王有功,獲得升遷。但顏真卿那剛正不阿的性格,始終遭奸佞之臣排擠。公元782年,淮西節度使,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李希烈起兵反叛。與顏真卿政見不合的盧杞說服了當時的唐德宗李適,派顏真卿勸降。

消息一出,很多與顏真卿交好的官員都讓他不要去, 但接到圣旨后的顏真卿只回答了六個字:「君命也,焉避之!」進入叛軍之營后,李希烈的一千多個干兒子便拿著刀槍棍棒圍住了顏真卿,不住謾罵威脅。面對這一場不可能成功的勸降,顏真卿依舊面不改色的宣讀圣旨。

因為顏真卿名聲在外,所以李希烈希望能讓他投降,增添自己的聲望。但顏真卿始終不從,李希烈便把他扣押、囚禁。 不久唐軍將叛軍鎮壓,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囚兩年有余的顏真卿被叛軍縊死于龍興寺柏樹下,終年七十七歲,壯烈殉國,浩氣長存。

顏真卿走完自己忠貞、壯烈的一生。不僅是一個書法家,他還是一個真正的偉人,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的精神,彪炳千古。所以對于這樣一個人,只有八個字能形容他: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