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所寫的很多詩現已失傳,收錄在《全唐詩》中有六首,尤以《涼州詞》、《登鸛雀樓》、《送別》這三首廣為人知。 那到底為什麼,僅憑三首詩王之渙就可以被譽為唐代頂級的優秀大詩人呢?
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渙出生于「太原王家」,祖上出過刺史、大夫、著作郎、縣令等等,世代為官,是山西的大戶人家,屬名門望族,可以說王之渙是標準的紈绔子弟。出身這樣的家庭,從小便有過人的智慧,讀了不少書,還喜歡研究學問。
弱冠之年,他寫的文章已經是精品了;不到而立,更是把經典都翻爛了。所以少年時代的王之渙就已經很有豪俠之風,喜擊劍,講義氣。 《唐才子傳》稱他: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
當這種逍遙日子過久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王之渙似乎慢慢覺得做些正經事情了,于是便就回家宅了起來,開始研究音樂,研究詩歌,寫詩。 好像唐朝的詩人們皆是如此,比如杜甫、孟浩然都曾年少時仗劍走天涯「漫游」,瘋狂過后就又回歸正常的生活。
不過王之渙并沒有參加科舉,而是以門蔭入仕。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三十四歲的王之渙踏入了仕途,任冀州衡水主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衡水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不僅如此,此時的王之渙還在這里還俘獲了自己上司女兒的心,這一年可謂走上人生巔峰。
有才華的人總是容易被人妒忌的,加之聰明的人大概總有那麼一些在別人看來恃才傲物的地方。王之渙在衡水的四年中總會遭到小人的暗算,而且為官后不能像五陵年少一樣瀟灑。 他揮筆寫下《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似乎可以看出王之渙內心的離愁。
當齷齪漸多,本來就覺得干這個辦公室主任位置,迎來送往有些不開心的王之渙,那放蕩不羈的豪俠本色又顯現了。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他選擇了掛印而去離開官場。此后的王之渙,又恢復了少年時的任性,無官一身輕的他,游山踏水,到處采風。
從此王之渙的文人圈朋友越來越多,高適、王昌齡都成了他的好友。隨著自己的文學創作水平越來越被認可,他發出了要成為大唐耀眼明星的宏愿。 這一天,他來到了黃河東岸的蒲州,登上了著名景點鸛雀樓。于是獨步千古的詩篇誕生了《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在這樣的境界之下,其源頭顯然是那個充滿了朝氣和向上激情的時代。
接著王之渙又來到了唐人向往的邊塞圣地——涼州,又寫出了一首被稱為唐詩七絕第一的詩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千百年來,這詩篇不斷被傳頌,時至今日,「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詞匯,已成為了特定的文化符號。
十五年間,王之渙聲名日隆。他一定寫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詩篇,可惜,今天我們看到的僅僅只有六首。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之渙重返官場,到任文安郡文安縣(今河北滄州任丘市)縣尉。只是不曾想到,沒過多久他就發病在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以王之渙的才華,絕不可能一生僅僅寫了六首詩,也許他還有別的驚世之作,但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過,僅憑六首詩也足以讓人們記住這位愛寫詩的五陵年少。 從《登鸛雀樓》看出,即使是在遭到挫折的時候,他們也總能放眼前方,憧憬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