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哪里?詩人王維在送誰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作為最佳的送別詩之一,詩中的深情款款而又清新直白,讓這首詩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不僅在詩人之中傳頌,也在歌女口中傳頌!

詩人王維寫成《送元二使安西》之后很快就譜成了曲,經過唐宋到明朝,人們對這首詩再進行再創作,重新編詞譜曲,成為一首琴歌, 現在作為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陽關三疊》就是根據明朝的琴歌改編而來。

所以這首詩的別名又叫《渭城曲》和《陽關三疊》,它不僅有詩,還有曲而且有詞。不僅屬于陽春白雪,而且屬于下里巴人。不過詩中也有很多疑問,比如王維要送別的「元二」是誰呢?「渭城」、「陽關」又都在哪里呢?

王維送的這位朋友名叫元二,其真名叫元常,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因在家排行老二被稱為元二,兩人情誼十分深厚。元二去的安西則是唐朝當時管理西域的一個軍政機構—— 安西都護府,地點在龜茲,也就是現在新疆的庫車,如今的大囊是庫車的招牌美食!

在長安人看來,安西是遙遠的西北邊疆,路途遙遠不說,而且飲食習慣、風土人情都跟京城是大相徑庭,這一路可以說是充滿了各種未知數的一場文化苦旅。 但好朋友將要遠行,王維還是會從長安出發,將元常送到渭城,就是秦朝的都城咸陽,漢朝時改為渭城。

渭城是西岀長安的大道,每天從這里進岀經過的車馬很多,塵土飛揚。但是今天的渭城清晨下了一場小雨,藍色的天空也透過云團的縫隙若隱若現,下過雨的大地將這條平時人來人往的大道變得平實好走~

客棧的房舍也受到雨水的浸潤,四周的柳樹也因這場小雨洗去浮塵而煥然一新。在古代,客舍是離別之地,當年從長安通往西域的路上設置了客棧,供人們送別自己親朋好友。 柳樹自古以來就蘊含著挽留、離別、相思!詩人一手牽著馬,一手牽著的是柳條一般絲絲不斷地離別之情。

一場小雨為元常掃清了西行的道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終于到了啟程的時候了,王維這時端起一杯酒,遞給即將遠行的老朋友: 「你就再喝上一杯酒吧,西岀陽關,可就再見不到老朋友啦。」

男人跟男人之間的話別,當然也不需要過多的兒女情長,三杯飲盡之后,元常跳上馬背,策馬向西北迤邐而去。就在離驛館越走越遠的時候,忽然聽到身后傳來了一陣渾厚而蒼涼的歌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是地處河西走廊的盡頭,在今天甘肅的敦煌一帶,在長安人看來,西出陽關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熟悉的鄉音,再也看不到熟悉的老朋友,古代人出國不像我們今天來去自如,所以元常這一過去,人生地不熟,有可能生活得非常艱辛寂寞。

這樣一種離別對于要西出陽關的人而言,既有一種要征服西域的豪邁之情,其實又滿懷著對于前路的未知的這樣一種擔憂和恐懼! 對于送行的人而言,既有對遠行的朋友那種鞍馬勞頓的牽掛和關心,當然也有希望朋友早日功成凱旋的美好的愿望。

王維的一生以「安史之亂」為界,他的青壯年時代正生活在大唐的開元盛世,很多美麗的詩篇也都誕生在那個時候。那麼後來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不僅承載著詩人對于朋友的相思和牽掛,同時也寄托著他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