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9年,長安梨園內正在舉行一場大唐皇家與吐蕃使團的馬球友誼對抗賽,遠遠望去,觀眾席上時不時會傳來歡呼聲,場邊還有鼓樂手擊鼓與奏樂,以壯聲勢。 不過比賽在剛開始的第一階段,吐蕃人便占盡場上優勢,幾個回合下來,吐蕃使團隊始終領先著大唐。
彼時,面對球場上一邊倒態勢,那個剛滿二十四歲的馬球高手李隆基(時為臨淄王)臨危受命,他帶著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迎戰吐蕃使團十人。 只見李隆基「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憑借著精湛的球技和強大的攻勢,把吐蕃隊甩在了后面。
比賽結束后,大唐皇家馬球隊和臨淄王李隆基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驚叫和掌聲,場邊的唐中宗龍心大悅,立馬「賜強明絹數百段」。學士沈佺期還當場獻詩,描述當時精彩熱鬧的場景: 「宛轉縈香騎,飄飖拂畫球。俯身迎未落,回轡逐傍流。」
在這場比賽之后,長安城內人人都唱起了一首民謠:「三郎少時衣不整,迷戀馬球忘回宮。」「三郎」正是李隆基的小名。一個小小的馬球,投射出的是唐代自信開放的氣質,那時的長安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馬球癡迷若狂。
馬球,又叫「擊鞠」、「打球」、「波羅球」(Polo),一種騎在馬上持杖擊球的集體性競技比賽。所用的球稱為「鞠」,有拳頭大小,有木制和皮制兩種;球杖稱「球桿」或「鞠杖」,一般是用竹木精制而成。球場面積比現在的足球場要大很多,球場設有球門,亦稱「畫門」。
唐朝人打馬球也是分成兩隊,每隊或者十人,或者九人,或者四五人,或者超過十人。當時雖然球場很大,但是球門極小,其實就是把一塊大木板豎著埋在泥地里,埋一半,留一半,木板當中挖一個直徑不到半米的圓洞,馬球穿過圓洞才能得分。
其實早在東漢就有馬球運動,三國時期曹植的《名都篇》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之詩句。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馬具裝備得到完善,再加上蹴鞠一直非常受人們喜愛,一種獨特的體育活動逐漸形成,「馬球」便孕育而生。
時間來到唐朝,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輝煌發展,中國古代體育運動也在這個鼎盛時期迎來了發展的[高·潮],馬球當然也不例外并且首當其沖。從唐太宗開始,馬球運動開始受到追捧。 無獨有偶的是,在整個唐代王朝的21位皇帝中,竟有11位都是馬球的愛好者。
最為喜歡馬球的還得是唐玄宗,當登上帝位后,盡管政務繁忙, 但他對打馬球的興致依然不減,時常去觀看打馬球比賽,大明宮東內苑里還設有球場,名為亭子殿。玄宗倡導打馬球不遺余力。「管鑰聲隨萬乘游,開元球馬最風流。」便是形容開元年間的打馬球之風。
而且唐王朝也將馬球運動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之一,處處寓演武于擊球之中。馬球運動能夠增強軍人策馬控馭的技藝,鍛煉身體素質,并培養靈敏機智的反應能力,有利于提高實戰水平,所以備受軍人的青睞。 唐僖宗就曾讓武將以打馬球的得分高低來競選西川節度使,
除了將軍,書生也非常癡迷馬球,唐代每年科舉放榜之后,為了慶祝新科進士及第,還要舉行著名的「月燈閣球會」。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新進士在月燈閣打球,忽然又來了一群禁軍打球軍將,兩邊居然還因為搶占球場而大大出手。
最令人驚訝的是唐代婦女也積極參加這項運動。馬球本是相當男性化的運動,因為對抗性極強,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而且危險指數極高。 但唐代女性卻是巾幗不讓須眉,亦喜打馬球,在宮廷中甚至還有女子馬球隊,經常進行比賽。
張籍《寒食內宴二首》詩中有: 「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即是記寒食節時在宮中賜食,觀內廷女子打馬球之事。詩人王建《宮詞》中的「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之詩句,也是描寫皇宮內宮女打球的情景。
馬球運動,盛行于唐朝盛世,也正像這個偉大的王朝一樣閃耀而蓬勃。一千多年的某個上午,在長安城的某個馬球球場上,我們看到了每一位運動員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看到球員們用驚險流暢的高難度動作進球,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驚叫和掌聲! 熱血瘋狂的馬球比賽,無疑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最有激情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