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古代樂舞最豐富的一個時期,詩人白居易的詩寫道: 「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在唐代數不清的樂舞作品中,《霓裳羽衣》始終居于榜首,它是史上最負盛名的宮廷音樂之一。
而且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也寫道: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直接就把《霓裳羽衣曲》,當作了盛唐氣象的代名詞。那麼這首名垂后世的樂曲,是誰創制的?這部樂舞所表現的藝術境界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呢?
《霓裳羽衣曲》于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創作,唐明皇李隆基是此曲的創造者。傳說唐玄宗曾經到月宮游玩, 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于廣庭」,玄宗皇帝「問其曲,曰《霓裳羽衣》,帝默記其音調而還。明日召樂工,依其音調作《霓裳羽衣曲》」。
但神話畢竟只是神話,根據綜合歷史材料來看,《霓裳羽衣》是西涼節度使進獻的《婆羅門曲》與本土道教樂曲相結合的作品。 在一些詩歌和注解中,還提到因唐明皇登望一座叫女幾山(又名花果山)的仙山,發愿求仙,回來后遂命名樂舞為《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曲》的原型其實是一段名為《婆羅門曲》的西域樂舞。開元年間,西涼節度使楊敬述向唐玄宗獻上《婆羅門曲》。 身為音樂高手的唐玄宗對此曲十分贊賞,將其進行了改編、潤色,并配上歌詞和舞蹈,于天寶十三載(754年)正式命名為《霓裳羽衣曲》。
這無疑是「胡樂」與「華樂」的合璧,大唐的開放與包容又一次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天寶四年(745年)在冊封楊貴妃的儀式上, 上百人的樂工、舞者、歌女演奏了《霓裳羽衣》,而后楊貴妃舞《霓裳》被時人譽為「可掩前古」之不可超越。從此《霓裳羽衣》便聲譽鵲起。
然而當「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兵變開始后,楊貴妃被迫自盡以平亂,唐明皇從此悲痛欲絕,這世上也再無玄宗擊鼓玉環舞的《霓裳羽衣曲》。後來據說南唐后主李煜搜集到一些殘譜, 但南唐滅亡后,樂譜最終還是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個永久的傳說。
雖然如今無緣目睹原版的《霓裳羽衣曲》,但按照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的記載,全曲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散序,由六段樂曲組成,樂隊中的磬、蕭、箏、笛等樂曲相繼發聲,曲調舒緩優雅, 如「鸞吟鳳唱」,就連白居易也說「宴宜云髻新梳后,曲愛霓裳未拍時。」
第二部分中序,由十八段樂曲組成,衣著「虹裳霞帔步搖冠」的舞者,此時開始起舞。 白居易對舞者輕盈柔美的舞姿贊美寫下:「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的詩句。第三部分曲破,由十二段樂曲組成,舞蹈也更為熱烈奔放,白居易形容其 「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此時的管弦齊鳴、歌舞并作,將樂舞推向[高·潮]。最終樂曲逐漸放慢放散,在「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中結束。《霓裳羽衣曲》是玄宗最愛的作品,每遇佳節飲宴,總要親自彈唱此曲,令最寵愛的楊貴妃伴舞。所以《霓裳羽衣曲》也象征著大唐極盛時期恢弘氣象的代表作。
《霓裳羽衣曲》不愧是中國音樂藝術之絕響,從「霓裳羽衣」這個飄飄欲仙的名字以及相關的史料記載和唐代繪畫中舞女們美輪美奐的舞姿, 我們不難想象它高雅脫俗的風姿神韻,并感受到盛世大唐的輝煌氣象,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