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替父從軍對抗的敵人是誰?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 從古至今流傳中國民間上千年,那麼花木蘭的故事是發生在哪個朝代呢?她從軍的敵人是誰?還有人指出花木蘭其實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

據考證,《木蘭詩》最早見于南朝陳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花木蘭不會晚于南朝陳代,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家喻戶曉。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以木蘭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比如白居易的《戲題花木蘭》、杜牧的《題木蘭廟》。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從這兩句詩可以看出,花木蘭所在的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這個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簡單說就是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見花木蘭她們家應該是軍戶,父親為府兵。而且木蘭沒有買刀劍、弓弩、盔甲,因為她們家本來就有,這就是典型的府兵制。 府兵制從西魏開始,到唐朝中期結束。所以,花木蘭應該是介于西魏到唐朝中期結束階段的人。

《木蘭辭》中花木蘭對皇帝用了「可汗」這個稱呼,足以可見這不是隋唐時期。只有在北魏歷史上,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便是稱為「可汗」。另外,木蘭這個名字,在南北朝的時候,發音為「*muklan」。這和古阿爾泰語(突厥語,蒙古語和滿洲語)的兔子的發音有點接近。而且這和詩歌結尾關于兔子的描寫相呼應。

所以,盡管花木蘭出自哪個朝代,至今未有確切的考證,但她極有可能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人士。就這樣,女兒身花木蘭顛顛撞撞進了部隊。那麼當時到底是一場什麼樣的戰斗,讓北魏如此人心惶惶呢?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從詩中可以看出木蘭家離黃河和黑山很近。她渡過黃河,向北進發,一直到達燕山,敵人便是「燕山胡騎」。 北魏鮮卑族在當時已經深度漢化,那麼在北方草原能夠威脅北魏政權的只有——柔然。

柔然對北魏的挑釁持續了很多年,就這次北魏終于發了脾氣,所以才有了集舉國之力,發起的柔然一戰。大約公元429年,北魏兵分兩路大敗柔然。 但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仍然持續摩擦了十年之久,與《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有人質疑一個女兒家在軍營中不可能不被發現。其實,花木蘭很有可能并不是當時鮮卑軍隊中唯一的女性。當時的鮮卑族剛入主中原,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傳統,騎射成風。女性的地位非常高,也可以自幼習武練兵。

而且在《魏書·烈女傳》、《北史》不乏有像花木蘭一樣身著戎裝參與戰事的女子的記載。 所以花木蘭很可能是一個集合體,是一個時代,當男丁戰死沙場,國將不在的時候,女丁毫不畏懼沖向沙場。于是就有了謳歌女性,漸漸演變成一個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