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波斯人在長安,都是怎麼生活的?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此后,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來往日益密切。 到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這里便匯聚了來自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及東亞、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外國人。

在這些外國人中,波斯人屬于最為龐大的族群之一。波斯位于歐亞大陸之間,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中間站。 那麼這些波斯人在長安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又給長安帶來了哪些異域文化呢?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一天,一個高鼻深目、形容憔悴的外國人群穿越帕米爾高原,爬過險惡的雪山, 經過數年的長途跋涉,輾轉穿越了吐蕃、突厥叛軍的控制區,終于抵達了唐朝的首都——長安。

這個人就是波斯王子卑路斯,在一群隨從的護衛下,他風塵仆仆地走進了長安城,卑路斯的父親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末代君主。薩珊王朝本是亞洲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龐大帝國,因大食人入侵波斯地區,最終在公元651年薩珊王朝徹底滅亡。

這個時期的長安城內早就有很多波斯人來定居,甚至有宏偉的波斯拜火教祭壇,《泥涅師日記》稱,「波斯王子為此驚喜不已」。面見唐朝高宗皇帝時, 「卑路斯知道不要與天子對視,而是跪了下來。偉大的皇帝站起來,走下他的講台,他彎下腰來,請年輕的王子站起來。」

唐朝對這些異域來客非常優待,不但賜給他們官職和爵位,還提供舒適的宅院與優厚的俸祿,唐高宗將他冊封為右威衛大將軍,為唐朝十六衛將軍之一, 他請求皇帝在長安醴泉坊修建了一座波斯胡寺,作為波斯人集會之所。

以波斯胡寺為中心,他又把長安的修善坊、立德坊等劃為波斯人社區,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波斯社區,讓自己的波斯同胞在這里更好地居住。 這些極具大唐風格的波斯建筑讓他感覺非常親切,同時也開始了融于唐朝社會和生活的進程。

《唐書.波斯傳》所記載的有王族卑路斯及其子泥涅師, 他繼承父親的遺愿,復興大國波斯。679年,唐高宗借西突厥叛亂再起之機,命大將裴行儉率軍平叛,同時護送泥涅師回國。隨后泥涅師獨自回返吐火羅,召集了數千追隨者,對阿拉伯人開戰。

可惜,泥涅師終究未能組織起強大的抵抗軍,無力與阿拉伯人進行對抗。卑路斯與泥涅師父子兩人的復國大業,也最終破滅了,在歷史的長河中黯然退場。 少時亡國喪父,青年顛沛流離,中年郁不得志,晚來含恨而終,這就是波斯王子卑路斯令人惋惜的一生。

不過大多數來到長安的波斯人還是以商販為主,他們在唐朝受到了優厚待遇。前來朝貢的使臣被賜予豐厚的絹帛和馬匹,除此之外,商人進貢的禮物可以免納沿途的商稅,有時連進貢人私人攜帶的貨物,也可以只納半稅。

在唐朝流傳一句反話,叫做「窮波斯、病醫人、瘦相撲、肥新婦」。能夠來到長安的胡商,基本都是非富即貴,說他們窮,當然是調侃之言。 很多波斯人在長安西市經營著香料、珠寶、飲食和馬匹,同時兼放高利貸,服務長安城里的達官顯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記載:長安東市原有一低洼隙地,有人填平立店,提供給波斯商人作為交易之所。戴孚作于大歷、貞元年間的《廣異記》有傳奇: 一波斯胡人至扶風逆旅,買方石得徑寸寶珠,于是隨船泛海而去.......

唐朝比之別的朝代,是一個氣質獨特、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不管來自何方,無論是波斯人、粟特人、回鶻人、突厥人、高麗人、大食人,都以族群聚落方式最后融化在中國之中!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