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年,一個深秋的夜晚,一位叫張繼的年輕人在蘇州城外的楓橋停下了客船,他望著江楓漁火,看著擺動的河水,憂愁地吟出了那首聞名千古的佳作《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僅憑這一首詩,張繼之名便千古流傳,而寒山寺也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名勝古跡。 不過張繼在詩中的所說的「寒山」,真的只是在說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嗎?何況在唐朝還有一位著名的白話詩僧——寒山,他和「寒山寺」有關系嗎?
唐初,寒山出生在長安西郊咸陽的一個富裕家庭,寒山的本名不可考證,但他 從小就衣食無憂的寒山就才華過人,并且有著堅定的志向:入仕為官。那時意氣風發的寒山曾寫下「唯當髻發時,行信須努力。」來勉勵自己。但世事無常,他不會想到上天給他安排的是另一種人生。
寒山信心滿滿地坐在科舉考場寫了一篇文章后,便十分有把握地認為自己肯定能拿到一個好名次。但放榜當天,寒山擠在看榜人潮中,看了十幾遍都沒找到自己的名字。 托人打聽才得知,未中第的原因是自己的文章「不合典雅」。回家苦練幾年文采后,寒山的第二次科舉果然登第。
眼看著寒山通往仕途的大門只差一個吏部的「關試」。 可唐朝的「關試」有四個原則,「身、言、書、判」,當官一定要身材豐偉、言詞辯正、書法遒美、文理優良。可惜寒山長得比較寒磣,身材也很矮小,即便文采不及他,但顏值比他稍高的人,就很輕松地把寒山淘汰了。
此后,他又三次赴考,但每次都因長相被擋在了仕途的大門之外。十幾年時間里,五次科舉的失敗也讓自己妻離子散, 到頭來落得個「文不嘗」、「武不勛」,殊榮難求,壯志未酬。于是在30歲這年,寒山隱居于天台縣西 70 里的翠屏山,做了個逍遙詩人。
隱居期間,他斷絕了和故人的很多往來,并且他的白話詩都寫在山石或者樹干上,《沓沓寒山道》最能體現出孤獨,是最痛苦的煎熬——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熬過了漫長的孤單歲月,後來寒山還是遇到了愿意和他共赴余生的人。
再一次娶妻生子后的寒山,感受到了美妙的田園生活。無事的時候,寒山還在路邊設一處茶攤,給烈日下過往的行人解饑渴之苦 。「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林幽偏聚鳥,溪闊本藏魚。山果攜兒摘,皋田共婦鋤。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書。」人生實苦,唯有這一點甘甜。
本想一妻一兒一床書,就這樣簡單地過完這一生,但命運又一次和寒山開起了玩笑,妻子和兒子不幸染上重疾,就這樣遺憾病逝了。 這茫茫塵世中再次只留下了他一人,從這一刻開始他再也沒心思顧及自己的形象,他吃著殘食菜滓、衣著襤褸、外表邋遢,經常瘋言瘋語...
「狀若貧子,形貌枯瘁……叫喚快活,獨言獨笑……樺皮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人生至此,寒山告別了往日的喜悲,來到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在此做個俗家僧人,號寒山子。 他性格率真,心中的喜怒哀樂都是直接表現出來的,所以旁人看來他是「貧人瘋狂之士」。
散發御風,披衣袒胸,時而大笑癲狂,時而靜心修禪,寒山為世人熟知的形象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在此他也結識了摯友拾得,兩人意氣相投。 寒山曾經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對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段膾炙人口的對話就是出自寒山與拾得。而且也道出了寒山充滿苦難的一生,也道出了他在苦難中忍辱前行的足跡。
20世紀時寒山被譽為唐代三位白話大詩人之一。 早在元代,他的詩就已經傳入朝鮮、日本。在歐美,他的詩詞甚至比李白、杜甫還要知名。寒山寺因寒山而得名,以一個詩僧而命名,寒山寺也就這樣與詩詞結下了悠久的淵源。
天寶十五年,一個深秋的夜晚,彼時的張繼剛剛進士及第三年,正準備在朝廷大展拳腳,奈何安史之亂爆發了。他沒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如今卻跟著眾多文士逃到江蘇。 他看著遠處的寒山寺,不禁想到了在此的「仙人」寒山。
滿腹委屈的張繼忽然淚如雨下,聽著那寒山寺上的鐘聲,作了一首流芳千古的名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