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易馬,連接東西!這是中國最神秘的徒步路線之一

悠悠駝鈴聲,瑟瑟清谷風。遠道而來的馬隊正在山路上有條不紊地走著,而迎接他們的,卻是艱苦的自然環境。 因為,他們正走在中國海拔最高的一段商道上,這段商道被人稱作【茶馬古道】。到底為什麼會有茶馬古道呢?

茶馬古道,源于中國歷史上的「茶馬互市」。在我國西部的廣大邊疆地區,因自然環境,人們習慣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但這些食物不易消化,飲茶就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地人便將飲茶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養成【嗜茶】的習慣。

如今,在西藏流傳著不少與茶有關的諺語,例如:【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其漢語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由此可以看出茶對當地人是多麼重要。 中原盛產各類茶葉。于是,西部居民便用 當地的特產的馬匹,來換取中原地區的茶葉。

好的戰馬多產自西部邊疆地區,在明代就有【驍騰可用者不逾陜西】的說法,大家就各取所需,于是一條條連接東西部的貿易商道就這麼形成了。 因為交易的物品主要是馬和茶葉,所以這些商道現在又被稱作【茶馬古道】。

唐以前,雖邊界上設立互市,但都以絹易馬。進入唐后,由于佛教的興盛,促進了茶飲之風。坐禪易困,而飲茶則提神驅困,禪茶一味成為時尚,煮飲漸成僧侶一大愛好。 后由僧侶傳入藏區,慢慢地,茶葉在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茶葉主要來源于四川和陜西。

如果說宋之前以馬互市的除茶葉而外尚有大量絹帛等手工品,到了宋代茶葉便成了唯一暢銷的商品,大有舍我其誰之勢。 茶葉在邊貿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了宋代的茶馬之法,以「茶引」對茶葉實行國家專賣。

所以茶馬古道不是特定的一條商道,而是一個統稱。在諸多茶馬古道中, 又以三條最為有名一一陜甘茶馬古道、陜康藏茶馬古道與滇藏茶馬古道。這三條商道歷史悠久,其他茶馬古道大都是在這三條商道的基礎上延伸發展出來的。

陜甘茶馬古道形成于明朝初年,是最早形成的茶馬古道。茶馬司設立后,朝廷先是在陜西涇陽收購了13萬斤茯磚茶,這個茶葉被譽為茶馬古道上的「生命之茶」,而后在四川保寧收購 100 萬斤茶葉,加在一起去西南地區換取戰馬。到清朝時,又將茶葉數量增加到了 1500 噸。

陜甘茶馬古道是從陜西紫陽始發,到達漢中后又分兩路【漢洮道】、【漢秦道】向青藏。【漢秦道】到達天水后又會分成兩條,一條去往寧夏蘭州,另一條去往西藏草原。 陜甘茶馬古道覆蓋的面積很大,在當時是聯結東西的主要貿易商道。

陜甘茶馬古道形成不久后,陜康藏茶馬古道也開通了。從西安出發分成六條路,最終都匯集到漢中,又從漢中出發到達康定,再從康定進藏。可後來人們發現,在康定不僅有從西安來的茶葉,還有從四川雅安來的茶葉。

于是,在陜康藏茶馬古道的基礎上,一條新的茶馬古道一一川藏茶馬古道開通了。川藏茶馬古道東起四川茶產地雅安,經康定后到西藏拉薩。到達拉薩后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 4000 余公里。川藏茶馬古道也成為了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開通于公元 6 世紀后期,它的起點在另一個產茶重地云南,終點也是西藏。滇藏茶馬古道的主要路線分為兩條,分別為上行與下行。上行便是從普洱茶的原產地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向西北方向前進,經景谷、下關、麗江、中甸、德欽,直到西藏。

在進入西藏后,有一部分茶葉會從西藏出口到印度、尼泊爾等國。而另一部分會最終運送到拉薩。相比于上行,下行則是從普洱出發,一路向南經勐先、黎明、江城,最終到達越南萊州、海防。 可以說,滇藏茶馬古道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的開通促進了東西部的貿易往來,也帶動了東西部文化的交流。但將大批量的茶葉運送到西部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最初人們以人力負重來進行運送, 但是單靠人力背負實在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有不少崎嶇的山路,還常遇到湍急的河流。馬幫于是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馬幫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用騾馬來馱運貨物要比用人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更為安全。馬幫一般是由一個村或者一個族的人組成,騾馬也全為自家所有,有些家族式的馬幫會用自己的姓氏作為馬幫的名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老的茶馬古道,如今已被川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取代。但是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比你想象的更有故事。如今在麗江,你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凹凸斑駁的石板上, 那深淺不一的車轍,也似乎還能聽到,那悠悠的駝鈴聲和馬幫暸亮的歌聲,在耳邊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