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買豬肉,不要再問是公豬肉還是母豬肉了,老闆一聽就知道妳是外行人,後悔就晚了

哆啦A 2023/01/11 檢舉 我要評論

偶然間看到了這麼一篇文章,說的內容是教大家如何辨別豬肉是公豬的,還是母豬的!令人可笑的是,講解的頭頭是道,分別從肉質的緊實度,以及豬皮的毛孔以及粗糙度來分辨,還從筋膜上教大家辨別豬肉的公母。

就這樣一篇荒唐的文章,竟然還有很多人叫好,看得我這個尷尬,如果讓我用4個字形容就是「一派胡言」。

那麼就有很多人好奇,豬肉難道不分公母麼?我們吃的豬肉到底是母豬肉好,還是公豬肉好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所以今天拉面那些事兒就和大家說說,記住買豬肉的時候,千萬不要問肉攤老闆,這豬肉是公豬肉還是母豬肉,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這是咋回事?看完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市場上賣的豬肉,沒有公豬的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點的是,市場上賣的豬肉沒有公豬的,這是因為凡是我們吃到的豬肉都是肉豬,而這些豬都是不作為育種的種豬飼養,所以雄性小豬會被閹割掉,而這種被閹割掉的小豬在達到出欄屠宰的標準后,被稱為「閹豬」,所以凡是在市場流通的豬肉,只有母豬和閹豬之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小豬要閹割飼養呢?

雄性小豬之所以要被閹割飼養,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用于吃肉,所以一定要閹割,因為如果不閹割的話,隨著公豬的逐漸成長,它的肉質會有很重的騷味,而這個騷味實際上就是由雄性激素的影響導致的結果,會嚴重影響豬肉的味道。

像是在國外,很多人的養殖場并不會閹割公豬,所以國外的公豬肉會有較重的騷味,很不好吃,這也是為啥外國人比較少吃豬肉的一個原因。

閹割豬和母豬肉有啥區別?

很多人又會好奇一點的是,這些閹割的豬和母豬在肉質的口感和味道上會不會有什麼區別,買豬肉的時候,需要需要注意區分和辨別呢?

簡單地說,市場上流通的豬肉,無論是閹割豬,還是母豬的肉質其實并沒有什麼太大差異,這是因為育肥豬一般都是在6個月出欄的,也有飼養到1年出欄的。所以無論是公豬還是母豬從小豬仔到出欄,實際上飼養的時間很短,所以本質上來說,市場上流通的肉豬沒必要分公豬還是母豬,因為這麼短時間內養殖的豬,肉質和口感沒什麼太大差異。

而育肥豬之所以出欄時間比較短,是因為養豬生產中70-180日齡時,生長速度是最快的時期,過了這個時間段,接著飼養豬的時候,豬的生長速度就會慢下來,并且主要會以積累脂肪為主,而這樣就會導致養殖戶的收益下降。

一般無論是公豬,還是母豬大多都是在體重為100kg左右即可出欄,在這個體重后繼續飼養,生長就會慢下來,對于養殖戶來說就是得不償失的。

買豬肉,要注意區分「老母豬肉」和「育肥豬肉」,區別很大

買豬肉我們最該注意的是老母豬肉和育肥豬肉,育肥豬肉實際上說的就是市場上的肉豬,以吃肉為目的而飼養的豬,所以育肥豬包含了閹割豬以及母豬。

但是這里我們要區分一下,老母豬肉和育肥豬的區別,它倆雖然都是豬肉,但是卻有很大區別。

一般正規的市場上,很少有賣老母豬肉的,但是有些不良商販會將老母豬肉當作是牛肉賣,以低價蒙騙消費者。

區別一:肉質纖維不同

育肥豬肉:因為飼養周期比較短,所以肉質纖維都比較細,吃起來口感比較軟嫩。

老母豬肉:因為飼養了很長時間,所以肉質纖維都比較粗,不容易燉爛,吃起來又老又柴,而且口感發硬。

區別二:看顏色

育肥豬肉:飼養時間短,所以瘦肉的顏色比較淺,多為粉紅色

老母豬肉:飼養時間長,所以瘦肉顏色比較深,多為深紅色,而這就和牛肉的深紅色很像,再加上老母豬肉口感又老又柴不容易燉爛,所以就有很多黑心商販把老母豬肉當作牛肉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