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西天取經之前,玄奘與成都有著神一般的不解因緣

東晉十六國時期,西行求法的先驅法顯完成十余年的海外旅行。230多年后,唐玄奘沿著前輩的足跡,也完成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西行取經壯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玄奘西行之前,他還有一段成都「研學」之旅。

出家之前的唐僧,俗名陳祎,隋仁壽二年(602年)出生于名門望族——潁川陳氏。少年時代,玄奘跟當時著名的高僧長捷法師住凈土寺,學習佛經長達五年。 13歲那年,玄奘完成剃度,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所以我們常言的「唐僧玄奘」,實際上在17歲之前是一名「隋僧」。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創始。四川取代洛陽,成為當時全國佛法的研究中心。在兩大王朝的交接之中,玄奘也完成了成人禮, 隨即玄奘也同哥哥西去長安,再向南穿越秦嶺古道,進入四川盆地,來到蜀地文化中心成都,先后在空慧寺、大慈寺學經禮佛。

玄奘來蓉學律五年,期間參訪峨眉,禮普賢后,唐武德三年(622年),玄奘在大慈寺受具足戒、造籍入冊,成為正式的僧尼。戒,佛家的行為準則。受戒,斷惡修善,普度眾生。 可以理解為出家是工作, 受戒是修行,也就是說,實習生轉正了。

但是玄奘究竟在哪個寺廟受戒,在四川佛學界有這一段爭論,有空慧寺說,有多寶寺說。但據考證, 空慧寺之主持為長捷法師,如系在空慧寺受,三書當有所記,多寶寺屬于下院,不具傳戒資格,故而認大慈寺受戒。

據傳說《心經》其實也是玄奘在蜀時被一老僧告知。曾經的一次出游,玄奘遇一老僧,渾身膿瘡,眾人避之不及,唯玄奘法師將其帶回大慈寺盡心伺候。 而后老僧十分感激, 便口授梵文心經一部,并告知日后有難,誦此經可度危厄之難(傳說老僧是文殊菩薩示現)。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西行途中在沙漠不慎打翻水囊,四日五夜滴水未進。讓玄奘產生了幻覺,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惡鬼繞在身前身后。 雖然玄奘口中稱誦著觀音菩薩的名號,但惡鬼不退,直到念誦《心經》,方才戰勝幻覺。

第五日夜半,玄奘終于在識途老馬的帶領下找到水源。經此磨難,玄奘完成了心理上的嬗變,繼續西行之路。《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短精煉,但內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經典,能使人看破世事,勸人心無掛礙。目前,流傳最廣的260字譯本,便出自玄奘。

通過在蜀五年的精進學修,玄奘造詣日深,通曉各部佛經,備受世人景仰。隨后泛舟東下返回長安,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一路向西,歷經磨難走出國門,開掛了自己「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的「王者榮耀」。

成都大慈寺的經歷,可以說是培養玄奘大師學識與勇氣的地方,是造就大師高尚品格與深邃智慧的搖籃, 也是大師立志解惑、西行取經,完成馳名中外偉大壯舉的起點。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