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內的城市,無論大小,普遍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尤其是敦煌、武威、酒泉、張掖,這四個名字連起來,既有彰顯刀光劍影中的「武功軍威」,也回蕩著大漠孤煙里的聲聲駝鈴!這大概就是漢朝征戰匈奴那段古遠歷史最簡短生動的描述!
即便沒有去過甘肅的人呢,也總經由詩賦、史籍、乃至歌謠的寫錄,而對這些名字十分熟稔。那甘肅這些城市究竟何時得名?為什麼起這樣霸氣的名字呢? 這離不開漢武帝拓土開疆的榮光,也飽含千百年來普通民眾的夢想,
先秦時期中國初分九州,甘肅屬于雍州之地。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大將蒙恬向西驅逐匈奴,攻占了自榆中至黃河沿岸的地方,并在河邊建城,是為榆中。秦滅之后,榆中再次被匈奴部族攻占。
一直到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剛滿19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 出隴西,轉戰河西五國!連續掃蕩5個匈奴部落,斬殺匈奴折蘭王、盧胡王,殲滅匈奴軍近萬,劍指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附近!
河西走廊是漢朝與西域的唯一通道,漢武帝要將河西納入漢朝版圖,不僅是為了開疆拓土,更是連接中西,促進商貿。在夏季的攻勢中,霍去病將軍在四壁無援的情況下孤軍深入,于祁連山大敗匈奴!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在「漠北之戰」的戰役中,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貴族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兵鋒一直逼至瀚海(貝加爾湖)。
隨著與匈奴的連戰連捷,「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在河西地區接連設下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扼守河西走廊。 不得不說漢武帝是一個取名天才,最懂如何用地名彰顯大漢國威。
張掖——「張國臂掖」,寓意伸張國家之臂掖(腋),「隔斷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以削弱匈奴的勢力。 也即張大漢之臂膀,斷匈奴之腋窩!
酒泉——「酒泉「本來是東方朔在《神異經·西荒經》中記載酒香之泉的傳說。當得知霍去病在此地擊退匈奴后,漢武帝賞賜御酒一壇,霍去病下令將御酒倒入泉水之中,與將士共飲美酒,「與天同休無干時」。 酒泉之名是漢武帝所賜,也像是天賜。
敦煌—— 「盛大輝煌」,這里地處邊陲,直通西域,不僅是開放的第一門戶、咽喉中的咽喉,更是「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敦,大也。煌,盛也」,寓意大漢繁榮,商貿昌盛。漢武帝在去世前一年設置敦煌郡,可謂寄托了對國家社稷的全部希冀。
武威—— 寓意很直白,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後來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后歷為郡、州、府治。使武威素有「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美稱!
浩浩蕩蕩的黃河水,攜著西北的風沙,一頭連著歷史,一頭奔向遠方。2000多年前, 漢武帝在甘肅建立起大漢王朝的西大門,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了串聯起西域內外的文化橋梁。這片土地上,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與熱血,同樣也藏著中國人最硬的骨氣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