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苦澀初戀:我的愛情,就是一曲《長恨歌》

從古至今,關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被寫進了很多詩歌作品里,可要論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那麼白居易為什麼會有如此之深的感觸?能寫出這樣宛若天成的詩詞來呢?

大歷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在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而且還是一個近親家庭。這一年他父親白季庚43歲,母親陳氏17歲,可謂老夫少妻,因為父親娶了姐姐的女兒,也就是父親和外甥女成親。不過白居易還是很幸運的,他非但沒有成為癡呆兒,反而聰明絕頂。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因為安史之亂讓曾經的盛唐一蹶不振,藩鎮割據的狀態讓打仗已成了家常便飯。為了躲避戰亂,白居易和母親來到父親的任官所在地徐州,并在符離定居。也就是在這里,白居易擁有了一場浪漫的遇見。

公元783年,十一歲的白居易認識了一個比自己小四歲的鄰家女孩兒——湘靈。小姑娘聰穎可愛,活潑外向,還略通音律,與少年白居易十分投緣。 白居易常教湘靈識字、讀詩,湘靈則為他彈奏琵琶,朝夕不離。一如李白詩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是也。

隨著年齡增長,兩個人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從「兩小無猜」過渡到了「兩情相悅」。 何況白居易在十六歲時便寫了一首應考習作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驚艷大唐的詩句。如此過人的才華,更是讓湘靈為之傾倒。

在母親的安排下,白居易帶著這首詩來到了長安城。當文壇大佬顧況看過《賦得古原草送別》后也自嘆不如:「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滿分出圈的白居易,很快就蜚聲文壇,整日跟隨顧況拜見多位文人墨客,成為當時候最炙手可熱的后起之秀,

三年后,白居易回到符離再次見到湘靈時,她已是亭亭玉立勝天仙。離別后的再會,兩人心中都漾起了波瀾。 十九歲的翩翩少年白居易戀愛了:「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鄰女》。

可惜,白居易的初戀,是一曲扼腕嘆息的悲歌。唐代十分看重門第,白家世代為官,而湘靈則是貧民出身。 當白母知道兒子的戀情后,毫無懸念地開始棒打鴛鴦,堅決不同意兩人在一起。貞元九年冬,22歲的白居易母命難違,跟前父親前往襄陽。

被迫與熱戀的心上人分離,白居易寫下多首想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只有通過文字,才能傾訴他內心的痛苦:「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舂斷連理枝。」——《潛別離》。 次年,白父去世,一家人回到符離了。這一住就是五年,白居易與湘靈的關系更進一步發展。

當他再次懇請母親成全時,依舊被否決。于是白居易準備赴京趕考,希望可以用功名來說服母親。二十八歲時一試而中,三十二歲時白居易任職校書郎,在京城立足已穩,計劃舉家搬遷長安。 他回到符離,第三次懇求母親娶湘靈為妻,依然遭到無情拒絕。

婚事成空,白居易滿懷傷痛與湘靈做了最后告別,寫下一首摧肝裂肺的《潛別離》:「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 在分手之際湘靈贈予白居易兩件信物:一面刻有雙盤龍的銅鏡,一雙她親手縫制的繡花錦履。這兩件信物,後來白居易珍藏了一生。

所以白居易的愛情,就是一曲《長恨歌》。他通過一首詩,在寫唐明皇和楊貴妃千回百轉的人生,也是在寫自己永志不忘的愛情。白居易一生為湘靈寫了30多首情詩,從中妳會發現它跟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寫《寒閨夜》「夜半衾裯冷。」 《長恨歌》里說,「翡翠衾寒誰與共。」

他寫《長相思》,「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長恨歌》里說,「在地愿為連理枝。」

他寫《生別離》,「憂從中來無斷絕。」 《長恨歌》里說,「此恨綿綿無絕期。」

而文末那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與其說寫的是李楊的死別之苦,更如說寫的是自己與湘靈的生離之恨。 如果白居易沒有自身的悲情苦戀,可能也催生不出情動千古的《長恨歌》。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路途中,他湘靈父女不期而遇。 此時的湘靈已經四十歲,她的大好時光都消磨到了對白居易的等待中,兩人一見,相顧無言,唯有淚流滿面......53歲的時白居易前往符離,看到村落大變,湘靈早已不知去向時,這段長達35年之久的戀愛悲劇才劃上了句號。